高血压治疗新趋势:起始单片固定复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陈源源教授专访
目前,我国有2.6亿高血压患者,然而只有不到半数患者知道自己的血压升高,只有15%的患者血压控制达标。而导致血压控制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三:医生认知观念不足,存在医疗惯性;患者依从性差;慢病管理系统有待改善。
随着高血压管理指南的不断更新与完善,高血压治疗策略也在发生转变。纵观各国高血压指南可以发现,≥140/90 mmHg起始联合治疗已是大势所趋。
而在40多年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长效小剂量单片复方制剂——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O号)就已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起点。经过时间洗礼,它依然绽放着耀眼的光芒,并在现代高血压防治理念的转变中,验证了其治疗理念的正确性和自身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医师报》专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陈源源教授,分享国内外高血压治疗理念及策略的转变,以及我国高血压防治未来的前进方向。
纵观高血压指南变迁 起始联合治疗已是大势所趋
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的发布引起了全球轰动,血压高于130/80 mmHg即诊断为高血压这一理念的提出,成为高血压治疗理念不断变化之路上的一道惊雷!陈教授表示,从惊诧回归理智后,这一转变的初衷却并不难理解。指南同时提出,将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纳入降压药物治疗时机的判断标准,这或许给出了高血压定义转变的合理解释:并不是一刀切的降低诊断标准,而是将患者按照危险评估结果进行分级,危险等级低者,尽早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危险等级高者,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其目的只有一个,不放过任何一个需要进行血压管理的患者。”
陈教授指出,虽然随后出炉的2018欧洲高血压指南和2018中国高血压指南并未采用美国指南的高血压定义,依然沿用140/90 mmHg的诊断界值,但是,在高血压危险分层中均增加了对“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分层,即使血压未达“140/90 mmHg”但危险分层为“高危/极高危”者应启动药物治疗。“早关注、早干预、早治疗”已成为高血压管理的最新标准。
治疗理念的更新伴随着治疗策略的转变,由于血压升高机制的复杂性,单一药物已无法实现疗效的全覆盖,联合治疗成为高血压药物治疗新趋势。“对于三部指南关于高血压起始治疗策略的比较可发现,≥140/90 mmHg起始联合治疗已是大势所趋。”
单片固定复方制剂 优于单药临时联合
陈教授表示,患者依从性差是导致血压控制差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服药次数及片数多是导致患者依从性差的罪魁祸首。
此外,医生在药物策略的选择上往往存在医疗惯性。一项纳入3524例高血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在1762例起始单药治疗高血压的患者中,医师对血压不达标患者用药方案的改变平均需13.5个月,而这将延缓高血压患者的更早获益。
起始联合包含单药临时联合与单片固定复方制剂,然而,单药临时联合存在方案调整费时等问题,易导致依从性差,进而导致降压疗效的降低。
陈教授介绍,单片固定复方制剂通常由不同作用机制的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组成,通过精准筛选以获得最佳剂量配方组合,实现降压疗效互补、不良反应相互削弱的效果,同时,具有使用方便、可改善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优点。
国产“老药”与现代理念不谋而合
起始联合治疗的兴起成为了高血压防治理念转变过程中的又一里程碑,而在40多年前,由我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长效小剂量单片复方制剂——O号,就已运用这一理念,为解决广大高血压患者的病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教授表示,经过40年临床使用经验的积累,无论单药治疗还是联合治疗,O号均被证实降压疗效明确,血压达标率高,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据。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纳入406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O号组(2324例)和吲达帕胺组(1738例),随访2年。结果发现,使用O号治疗后,血压达标率显著高于吲达帕胺。
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纳入216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分为O号组(110例)和氨氯地平组(106例)。研究发现,与氨氯地平相比,使用O号,血压降至<130/85 mmHg的患者比例更高。
此外,其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O号包含4种药物成分,每片均含氢氯噻嗪12.5 mg、氨苯蝶啶12.5 mg、硫酸双肼屈嗪12.5 mg和利血平0.1 mg,是利尿剂(前两种成分)+血管扩张剂+交感神经抑制剂的优选组合。
“组方中的利血平、硫酸双肼屈嗪均可降压,一种可减缓心率,一种加速心率;氨苯蝶啶为保钾利尿药,可拮抗氢氯噻嗪引起的排钾作用。4种成分正作用互相协同,不良反应相互抵消。同时,由于4种药物成分的半衰期及达峰时间不同,可发挥长效降压作用。”陈教授介绍了O号的作用机制。
此外,数据显示,在社区人群中,降压效果相同的情况下,O号的价格仅为常用降压药物的20%~40%。
高血压未来防治方向:重预防 重基层
陈教授表示,早期预防是高血压防控的核心,从源头上遏制其对身体的损害,降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可使高血压防治工作事半功倍。
陈教授呼吁,每个人都应关注自己的血压,增加机会性血压测量,了解自身血压状况,进而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管理,预防高血压,通过规范治疗,控制高血压,尽早实现合理的血压管理。
对于我国高血压防治的未来发展方向,陈教授表示,基层是高血压管理的重中之重,对于基层而言,简单路径是实现血压管理工作真正落地的最优选择。只有将复杂的血压管理理念转变为便于基层医务人员具体落实的操作路径,才能帮助广大基层患者实现更完善的血压管理。
此外,单片固定复方制剂在我国基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颇具口碑,未来应着力于其使用的规范化、科学化,如制定相关基层高血压合理用药专家指导建议,为基层高血压患者提供可靠的用药指导,以更好地服务于高血压患者。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1-192023
疫情防控新阶段,如何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专家有几点提醒
随着 新冠 疫情 防控政策的 放开, 我国疫情防控 重点由“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这其中, 糖尿病患者是新冠感染的高危人群,而且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更易出现血糖增高
-
new《医声•她风采》倾情上线,聚焦中国肿瘤科女医生,讲述医患温情故事
近日,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发起的聚焦中国肿瘤科女医生系列专访栏目《医生·她风采》正式上线,这是一场以女性医师为主人公,以肿瘤临床医疗实况为背景的故事汇,以女性特有视
2022-11-29 -
new突破按“月”计的生存困境 PD-L1抑制剂开启小细胞肺癌治疗新篇章
2022年11月是第22个全球肺癌关注月。近日,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胸部肿瘤科主任董晓荣教授呼吁关注“噩梦一样的癌症”小细胞肺癌。这个剩余生存时间只能按“月”来计算的肺癌,在过去几
2022-11-17 -
new特应性皮炎快速止痒新药上市,专家呼吁:降低患者负担,提高可及性
张春雷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 希望可以进一步提高JAK1抑制剂的药物可及性,让更多特应性皮炎患者能够用上安全有效的好药。 丁振干
2022-07-26
-
哪里需要改进,如何改进?姜玉新、王红燕解读《超声诊断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22 年版)》
2022-06-07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团队:一个科室能治愈的患者总是有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22-06-01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团队:一个科室能治愈的患者总是有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22-06-01 -
徐俊:互联网医疗给罕见病患者多一种可能
2021-12-15 -
徐海林:互联网医疗用专业、及时、便捷弥补传统医疗短板
2021-12-15
-
常建华:特罗凯对于肺癌规范治疗和随访意义重大
2017-03-21 -
靶向药物是肺癌治疗史上重大的突破
2017-03-21 -
于金明|前列腺癌:精准质量和综合管理是出路
2017-08-09 -
苏乌云:肺癌脑转移EGFR患者首选特罗凯
2017-03-21 -
中国糖尿病研究不断进展
2017-07-28 -
王秀问:针对靶点打响抗击肺癌的“战役”
2017-03-21 -
张澍田:不改初心 承启消化明日新航程
2017-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