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HIV感染者疾病负担调研结果发布,血脂异常问题严重威胁艾滋病患者生命健康
近年来,随着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不断出现、治疗方案的不断改善,HIV感染者的预期寿命与正常人类似。HIV感染已从不治之症变为可管可控的慢性病,HIV治疗的相关研究也开始关注感染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合并症问题。在2021年第28届逆转录病毒和机会感染会议(CROI)上有多项关于感染者治疗过程中的慢病负担研究发布。体重增加、血脂异常等问题因为在患者群体中高发而受到热议。
为此,《医师报》近期发起了一项针对HIV感染者慢性疾病负担的在线调研,共收集了13个城市的171位20~45岁HIV感染患者的反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临床和研究中心主任张福杰教授就调研结果反映出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解读。
HIV感染者的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
张福杰教授表示,自1996年有了联合抗病毒疗法以来,随着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不断出现、治疗方案的不断改善,感染者的预期寿命也越来越长,从过去平均18个月的预期寿命,到可延长20~60多年。有研究显示,如果早期及时治疗,选用优化的组合方案,HIV感染者的预期寿命几乎与普通人一致。
“然而,除了治疗方案有效与否,HIV病毒感染本身及药物毒副作用引起的血脂异常、HIV相关合并症和伴发疾病等也会影响预期寿命。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3个90%,分别针对诊断率、治疗率和治疗成功率,近年来提出了第4个90%,即90%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具有健康良好生活质量。”
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随着HIV感染者预期寿命的延长,心脑血管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地坛医院开展的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影响艾滋病患者长期生存或者长期高质量生存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既往研究显示,HIV病毒会对患者的血脂水平产生一定影响,HIV感染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两倍以上。同时,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药物也会对血脂产生影响。因此,对于HIV感染者来说,在传统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因素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危险因素:HIV病毒感染及ART药物的副作用。
大部分ART方案会影响血脂代谢
张福杰教授认为《医师报》开展的这个调研真实反映了在HIV感染诊疗和患者管理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且由于现实中多数HIV感染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或者生活在比较偏远的地区,实际存在的问题可能比调研结果更严重。
“该调研显示,患者对血脂异常的危害关注度不够,导致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更换方案,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导致该现象的原因首先是由于患者对于HIV的治疗效果,大多只关注病毒有没有被抑制,把检测不到病毒水平作为治疗成功的一种表现;再看受损的免疫系统是否恢复,CD4+T淋巴细胞涨到500个/mm³就认为正常了。“很多患者随诊都变成来医院拿药,每年查一次病毒载量和CD4,不想花钱查肝功、肾功、血糖、血脂等指标。”
其次,无论是国内免费抗病毒治疗一线方案还是出现问题后换成二线方案,都是包含对血脂代谢有重要影响的药物。目前HIV感染者超95%都在服用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常用的一线方案包括替诺福韦或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而依非韦伦引起血脂异常非常常见;二线方案入医保的药物为蛋白酶抑制剂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对血脂代谢的影响也非常大。
“因此地坛医院正在开展一项8000多例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随访研究,患者平均初始治疗年龄仅30岁,以男性为主,主要为MSM人群,观察其血糖、血脂、肝功、肾功指标每年出现异常的情况。结果显示,8000多例HIV感染者初始治疗成功率为98%以上,同时四个指标出现异常率超过40%,其中最常见的便是血脂增加。”
此外,一些患者缺乏相关意识,认为心脑血管问题是老年人该关注的问题,与自己无关。血脂异常对患者来说就是“温水煮青蛙”,出现心脑血管事件前没有明显的不适感。以及随着医院分科越来越细,感染科医生对心血管相关疾病不了解等都有关系。
对血脂代谢的影响应成为选择HIV治疗方案的首要考虑因素之一
张教授表示,近年来ART药物引起的血脂问题越来越受到行业内部的重视,在开展医学教育时也开始关注心脑血管、肾脏、肝脏健康问题。未来将继续加强医务人员业内的培训教育,同时加强对全社会的普及教育。
“引进新的对于血脂代谢没有影响的药物也至关重要。”张教授表示,从调研中可以看到,经治人群中,血脂异常是更换治疗方案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亚组人群(包括已经存在血脂异常、超重、MSM人群)来说,更是首要考虑因素。这是因为患者换药的主要原因是药物效果不好,或忍受不了副作用,如血脂异常严重等,此时患者就必须使用降脂药物,或者换成不影响血脂代谢的药物,同时改变饮食习惯、增加运动等,定期进行检查,早期发现血脂异常等问题,早期干预,调整治疗方案,从而补偿性地带动患者长期处于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1-192023
疫情防控新阶段,如何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专家有几点提醒
随着 新冠 疫情 防控政策的 放开, 我国疫情防控 重点由“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这其中, 糖尿病患者是新冠感染的高危人群,而且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更易出现血糖增高
-
new《医声•她风采》倾情上线,聚焦中国肿瘤科女医生,讲述医患温情故事
近日,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发起的聚焦中国肿瘤科女医生系列专访栏目《医生·她风采》正式上线,这是一场以女性医师为主人公,以肿瘤临床医疗实况为背景的故事汇,以女性特有视
2022-11-29 -
new突破按“月”计的生存困境 PD-L1抑制剂开启小细胞肺癌治疗新篇章
2022年11月是第22个全球肺癌关注月。近日,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胸部肿瘤科主任董晓荣教授呼吁关注“噩梦一样的癌症”小细胞肺癌。这个剩余生存时间只能按“月”来计算的肺癌,在过去几
2022-11-17 -
new特应性皮炎快速止痒新药上市,专家呼吁:降低患者负担,提高可及性
张春雷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 希望可以进一步提高JAK1抑制剂的药物可及性,让更多特应性皮炎患者能够用上安全有效的好药。 丁振干
2022-07-26
-
哪里需要改进,如何改进?姜玉新、王红燕解读《超声诊断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22 年版)》
2022-06-07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团队:一个科室能治愈的患者总是有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22-06-01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团队:一个科室能治愈的患者总是有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22-06-01 -
徐俊:互联网医疗给罕见病患者多一种可能
2021-12-15 -
徐海林:互联网医疗用专业、及时、便捷弥补传统医疗短板
2021-12-15
-
常建华:特罗凯对于肺癌规范治疗和随访意义重大
2017-03-21 -
靶向药物是肺癌治疗史上重大的突破
2017-03-21 -
于金明|前列腺癌:精准质量和综合管理是出路
2017-08-09 -
苏乌云:肺癌脑转移EGFR患者首选特罗凯
2017-03-21 -
中国糖尿病研究不断进展
2017-07-28 -
王秀问:针对靶点打响抗击肺癌的“战役”
2017-03-21 -
张澍田:不改初心 承启消化明日新航程
2017-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