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旧版医师网入口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专家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报告/专家访谈/详情

BIS指数监控麻醉深度与临床后果

时间:2017-09-11 16:05:34来源:未知作者:邵燕夫

blob.png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接受手术,尤其是实施术后加速康复(ERAS)方案的患者,适当的全身麻醉(GA)深度至关重要。如果麻醉深于保持患者无意识所要求的深度,则有可能增加麻醉相关疾病风险,也可能延长恢复时间,增加潜在医疗成本。如果麻醉过轻,患者则可能没有完全失去意识,存在术中知晓的风险。近年来,脑电双频指数(BIS)对深度麻醉的指导意义受到关注,乐观者有之,谨慎者有之。


根据文献报道,用BIS监控的麻醉与临床麻醉后果相关。这些临床后果包括术后智力功能障碍、谵妄、术后并发症和死亡。大组临床研究发现“三低”(BIS指数低、肺泡吸入麻醉剂最低浓度低和平均动脉压低)与30 d和90 d的死亡率独立相关。

用BIS指数监控全麻深度,减少异丙酚和吸入性麻醉剂的用量,从而加快麻醉复苏和缩短PACU停留时间。在脑电击治疗术中,用BIS调控全麻深度可改善诱发的癫痫质量,提高疗效。BIS指数还被用于自动麻醉调控系统;多中心大组临床研究证实这一自动化系统所作的麻醉质量总是优于传统人工操作。在需要催醒患者的颅脑手术中,BIS指数监控的麻醉可缩短复苏时间;并且患者清醒时,BIS指数回升到诱导麻醉前的水平,从而加强了语言测试的可靠性。

BIS监控的麻醉和术后死亡率

至少有6项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深度麻醉与术后死亡率相关。这6项研究都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深度麻醉增加术后死亡风险达每年20%。然而,这些后瞻性研究揭示的是相互关联而非因果关系。

此外,一个模拟试验未能重复相同结果。目前所有发表的材料都未能回答深度麻醉对麻醉后果影响的争论。

因此,研究者正在进行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平行、双盲前瞻性试验。基本的假想是“浅”麻醉组(定义为BIS指数50)全因的1年内死亡率低于“深”麻醉组(定义为BIS指数为35)。预期在浅麻醉组相对性死亡率将减少20%。

临床前瞻性试验

在Chan等进行的一项随机试验。921例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随机分入BIS麻醉监控组和常规麻醉处理组。BIS组的BIS指数保持在50~60。在术后1~3个月分别用一神经精神测试法判断术后智力功能障碍。患者智力功能和对照组比较,后者是在同一期间内未接受手术的人。术后每日晨检查患者是否有谵妄出现。

结果显示,BIS指数在常规麻醉组明显低于BIS组;BIS组明显减少麻醉用量;BIS组患者复苏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均短于常规麻醉组;BIS组术后智力功能障碍危险性降低31%;BIS组谵妄风险降低35%。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